來不及看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直播嗎?沒關係!小編帶您一次看懂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,影響台灣未來30年的關鍵戰略!
3月30日,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領銜,與環保署、科技部、經濟部、交通部及內政部,一同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,提出五大路徑規劃、四大轉型策略及兩大基礎,在2030年前編列9000億元預算執行八大計畫,要讓台灣在淨零碳排這一項目,也與國際接軌。
全球淨零宣示
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,台灣是製造業也有要求供應鏈達到碳中和&碳關稅的標準,進而促進全球減碳。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,在2021的出口總值達4463億(約佔GDP 57 %),在全球供應鏈上展現科技與傳統製造都是強項,所以更需要重視氣候變遷議題,希望可以化危機為轉機並掌握商機。
如何成長?從數據來看,從2005年來看,台灣GDP成長成長了64%,而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並沒有隨著GDP成長而提高,而是共降低了34%。
2015年 國家制定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,台灣目前已過2017 年的峰值 。全球設定不要超過溫度2度,我們設定2050 減量50%的目標。如前所述,全球宣示淨零排放,所以國家也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,將2050淨零加入法律並達成目標。
能源與電力需求上升
在討論淨零之前,溫室氣體排放有9成來自燃料燃燒,所以「能源與電力」的需求是我們必須優先考慮的情境。至2050 年 各項技術成熟&能源效率的提升,能源的需求會趨緩(約下降0.2~0.3%),但是未來更多產業&住商電氣化需求提高。
參照國際能源署的規劃,全球的電氣及各國電力需求也會逐年提高。在2030 年前,有比較高的電力需求成長期,年均成長約2.6%,但是2050年預估為2%,目前國家以此為目標作情境規劃。
2050 淨零排放的規劃
2050 淨零排放的規劃,分為非電力&電力來討論&說明,目前現況:
- 電力排放有1.39億頓
- 非電力:燃油,燃燒天然氣&非燃料部分
- 轉型要先從低碳到無碳邁進
- 非電力:產業要將製程改為使用氫能或是生質能,另外一部分當然也必須電氣化
- 運輸:也需要電氣化。
所以在2050年電力與電氣化需求會超過50%。2050 淨零排放的規劃為去碳電力的結構,情境上預估需要4275~5731億度。在能源配比上,再生能源佔60~70%,氫氣9~12%,火力+碳捕捉與封存(CCUS)20~27%,抽蓄水力1%。有些無法抵銷的碳排就必須用碳匯的方式抵消。
2050 年淨零路徑規劃:針對建築、運輸、工業、電力 推展各項里程碑。
台灣2050 淨零轉型|四大策略,兩大基礎
策略一、
能源轉型:三大策略,九項措施
- 能源轉型:打造零碳能源系統
- 最大化再生能源
- 零碳化火力發電的導入,建構燃料供應系統、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
- 開創綠色成長
一:打造零碳能源系統
再生能源:
- 2026~2030 太陽光電會達到 2GW
- 2026~2035 離岸風電達 1.5GW
- 2030 年後極大化太陽光電&離岸風電,所以會朝高效率模組發展
- 2050 太陽光電會達到 40~80GW,離岸風電達 40~55GW
火力發電:
- 推動以氣換煤,導入氫氨混燒
- 在天然氣也會加裝碳捕捉技術及氫氨混燒的技術導入
- 無碳燃料
- 提升生質能&氫能的應用W
二:提升能源系統韌性
- 優先擴充再生能源電網的基礎設施
- 擴大因應再生能源變動所需儲能等彈性資源規劃
三:開創綠色成長
- 打造綠能生態系:扶植零組件國產化,打造綠能產業生態圈
- 去碳投資:由國營事業帶頭,建立國際夥伴關係,促進技術合作
策略二、
產業轉型:三大面向(製程改善、能源轉換、循環經濟)
一、製造部門
水泥、造紙、鋼鐵、石化、紡織等產業須優先盤點至2030~2050年需要投入的資金與技術。
- 製程改善:設備汰舊換新、智慧節能
- 新技術示範建立與推導:氫氣技術開發、含氟氣體消減
能源轉換會從各產業排程推展開,循環經濟扮演重要的角色,尤其對水泥、鋼鐵、造紙業這些產業重要的轉型過程。
二、
商業部門
佔全國碳排放10%,主要來自於用電,過程中必須透過:
- 設備改善
- 低碳能源使用
- 商業模式低碳轉型的推導
- 綠色建築
三、
建築部門
要在2050年100%新建築&85% 既有建築為近零碳建築,透過跨域整合「再生能源+建築能效+家電能效」共同推動。
- 新建築透過能效評估系統推導
- 既有建築由公有建築帶民間建築做到低碳轉型
四、
運輸部門
運具電動化:
- 2040年新售的電動車、電動機車必須達100%,
- 創造國內市場需求
- 製造在地化
- 以完備使用環境,強化車輛碳排管理
人本綠運輸&私人汽機車管理透過兩個輔助策略:「強化都市規劃&綠色運輸生活」,來推展運輸部門的轉型。
策略三、
生活轉型
從食衣住行的各個面向推展,必須建構全民對話,讓大家有共同目標、行動。
策略四、
社會轉型
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推動公正轉型&公民參與,需要社會的體系支持,其中有四點:
- 辨識及協調轉型衝突與爭議
- 精進衝突與爭議的處理機制
- 建立支持體系的工具手段:除了傳統的稅費與管制,可以導入綠色金融的誘因
- 公私協力提高轉型社會的韌性,將淨零轉型作為化衝突為機會的社會工程
基礎一、科技研發
IEA能源總署規劃,在2030年前 全球都是運用既有技術擴大,但是2030年後必須為新技術支持,所以現階段除了既有技術,也要同步執行下一階段技術的推動規劃:
永續能源:包括電網系統整合﹐儲能、氫能、其他前瞻技術導入
- 低碳:產業的低碳製程包括綠建、綠運輸
- 循環:能源再利用
- 負碳:碳捕捉封存及自然碳匯
除了上述幾點,還有最重要的社會科學部分,淨零政策效益評估與調適在地規劃,以每五年進行檢討及滾動式修正。
基礎二、氣候法治修法
氣候: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
- 淨零目標入法
- 因應各界堆碳盤查、分級管理、查驗需求
- 因應國際碳關稅趨勢,推動碳費及碳交易的機制
- 能源:精進「能源管理法」、電業法、再生能源條例
- 氫能:管制也會配合氫能發展需求,訂定氫能管理專法
- 建築:會從新建築的中央空調及外殼進行節能設計,強制增設太陽能光電等相關法規
- 運輸:針對電動化推動的法規做精進
綠色金融
運用金融量能,引導淨零轉型。目前推動的綠色金融方案,先從資金、金融商品的整合帶動企業永續投資,推動產業發展。金管會也提出針對上市上櫃的公司「永續發展路徑圖」,主要是為了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與訂定減碳目標。
台灣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策略:
- 風電與光電:持續精進跟提升
- 氫能:對能源與產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
- 前瞻能源
- 電力系統與儲能
- 節能:除了將能源從低碳到無碳,更重要的是節能技術的使用,技術成熟是我們2030年前必須擴大的行動。
- 新技術碳捕捉利用及封存
- 運具電動化即無碳化
- 資源循環零廢棄推動,從製程達到零碳
- 自然碳匯:從自然保育跟碳匯吸存能力
- 淨零綠生活:透過行為改變的全民行動,來促進淨零綠生活,從食衣住行的面向開始推動
- 綠色金融
- 公正轉型
2050 年淨零轉型主要計畫
至2030年的預算近9千億,分為八大面向,預算來源來自既有國營事業收入。為促進經濟成長,帶動民間投資,創造綠色就業。
- 翻轉高進口能源的風險,由2021年的97.4%降至50%以下
- 產業轉型並創造綠色成長動能
- 政府投入帶動民間投資,於2030年9千億的政府投資帶動民間4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
- 最大效益:提升生活品質與環境永續發展,至2030年的空汙會減少3成
企業如何達到淨零轉型?
最後產業最關心的淨零轉型,政府會先從四面向協助企業:
- 建構企業碳盤查能力
- 協助企業掌握資訊
- 提升企業減碳能力
- 提升金融業淨零轉型能力建構
二大合作模式
行動採先大後小,以大帶小的模式,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,並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,執行淨零轉型。
淨零為跨世代、跨領域大工程,必須動員整個國家,攸關國家的競爭力及環境永續,希望透過轉型的過程打下更良好的基礎,留下更好的國家給下一代年輕人。